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她是与井冈山、太行山齐名的中国三大革命历史名山之一,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主要活动地和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诞生,坚持28年革命红旗不倒,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部队,有349名开国将帅在这里工作或战斗过,留下了数不清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经历岁月的洗濯和凝结,形成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继承优良传统的最生动的精神教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为了找寻革命的初心,这个山花烂漫的夏季,河南省唐河县交通局党委组织40多名党员来到了大别山,触摸历史的脉搏,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寻找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学习第一站: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古色古香,庭院对称,廊檐宽阔,宏敞明亮,宁静幽深。徐向前同志为旧址手书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匾额苍劲有力,透出庄严肃穆之感。在分局旧址的对面,仅相隔一条街,就是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它们的存在实现了局部执政的设想,让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面貌为之一新。学员们为旧址中两位重要人物徐向前与张国焘的历史交集和命运选择感叹不已。在“红田惨案”的现场教学中,大家观瞻了那块被烈士的鲜血浸染的稻田,回顾了1927年黄麻起义正式打响鄂豫皖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那段历史。
学习第二站:学员们来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该馆坐落在新县城东南风景秀丽的凤凰山、英雄山脚下,小潢河、金水河环绕其间,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革命时期的各种文物映入眼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向大家无声地诉说战斗年代风起云涌的土地改革浪潮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战争的硝烟已然远去,但我们没有忘记曾经浴血奋战的英雄。将帅馆中陈展着曾经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9位开国将帅的生平事迹,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让人肃然起敬,朴素的革命情感让人潸然泪下。
学习第三站: “生为国尽忠,死为母尽孝。”这是许世友将军生前所恪守的人生信条。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在连绵起伏的大别山半山腰处,青山绿树丛中坐落着一个普通的坟墓,没有任何装饰,坟前墓碑上简书“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这便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墓地。许世友将军出生在河南新县大别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他幼年丧父,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1926年,大别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许世友带着报效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走上了革命道路。几十年戎马生涯,为国尽忠,却顾不上对母亲尽孝,他内心长存歉疚之情。他多次向党中央请命,生前为国尽忠,死后定要魂归故里,为母守坟尽孝。许世友将军一生参加过国民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功赫赫。
学习第四站: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几天来,我们在大别山的红色时空中,重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老师动情的讲解中,感悟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无数革命先烈在烽火中,用生命谱写忠诚,用不屈坚守信念,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习总书记说:“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源于苦难,源于梦想,源于信仰。虽然时代在变,但党的颜色没有变;形势在变,党的宗旨没有变。一代代共产党人接力而为,正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唐河县交通运输局:范会新
编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