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军人本色 普写时代篇章----邓州编外雷锋团薪火营传承雷锋精神综述


记者 邓州市融媒体中心

2021-08-31 来源:邓州市融媒体中心

1.jpg

5.jpg

邓州市编外雷锋团薪火营,成立于2014年8月15日,成员全部来自于退役军人,是邓州编外雷锋团骨干营之一,历经近10年的发展壮大,已由成立之初的108人发展到680人,涵盖了各行各业,他们始终不渝地传承着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之花开遍了邓州大地。

薪火传承,退役不褪色

“作为雷锋的战友,要为雷锋争光,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这是编外雷锋团的坚定信念,更是薪火营的行动指南。

“我是第5批到雷锋生前所在团服役的,退伍回来后,立即加入了薪火营,感觉又回到了组织,找到了归属感。” 薪火营成员刘鹏告诉笔者。

刘鹏是薪火营年纪最小的一员,学得一手好烹饪,转业回来后,他选择自主择业,利用一技之长,在本职岗位以“雷锋战友要为雷锋争光”为座右铭,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营里只要组织活动,他都尽一切所能,出资出力。

“我常年不在家,但是身为薪火营的一员,每次营里活动,我能帮上忙的,都会通过微信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陈有汉常年在深圳务工,但是他时刻不忘自己是编外雷锋团薪火营的一员。

李涛是构林镇魏集村人,2002年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时不幸牺牲,薪火营的战友们农忙时,帮助李涛父母收割庄稼,逢年过节都结伴看望两位老人,一起吃团圆饭。

2.jpg

历年来,薪火营的战友们行业不同,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践行传承着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人,把雷锋精神辐射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助推经济,引领大发展

当下新形势、新任务,薪火营充分发挥行业人才多、信息渠道广、整体素质高的优势,引领带动家乡经济社会建设。

在脱贫攻坚战中,薪火营成员、构林镇赵岗村党支部书记赵传州,成立邓州市枫诚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本社成员从事农作物、花卉、苗木、蔬菜、中药材、果树种植和农机作业服务,在家门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3.jpg

创办黄志牧业有限公司的退役军人、薪火营成员黄志,以创办规模养殖小区为平台,采取“入资代养、安排就业、入股分红、到户增收”等方式,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实实在在脱贫致富。

“造福家乡父老,使我们持之以恒的追求,尽全力帮助每一个困难家庭,支持每一个需要的个人,黄志集团一定不会缺席。”黄志的话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美丽乡村建设中,600多名薪火营成员借助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优势,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他们或筹资办加工项目,或发展稻虾混养,或创办特色种植。如今,近300 人成为种植、养殖和加工专业户。

薪火营成员、伤残军人二等功臣赵普林,多年的打拼,一步步摸索、一点点积累,成功创办了餐饮服务公司,带动了62名复退军人就业。薪火营成员、退役军人丁胜军,艰苦创业,成立驰诚驾校,建成邓州汽车文化生态公园,安排86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

顺应时代,当好排头兵

成立以来,薪火营成员秉承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从点点闪光演化成线的延伸、面的扩展,成为基层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薪火营成员、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是雷锋同志生前的战友,两年的朝夕相处,姚德奇亲身体会到雷锋的平凡和伟大。他把传播雷锋精神当做自己的毕生事业,始终铭记、践行。几十年来,姚德奇在全国各地宣讲雷锋精神2000多场,收集整理学雷锋资料60多万字,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学雷锋文史资料。

“用良好的言行,出色的工作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都像雷锋那样去做人做事。”这是姚德奇经常说的话。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武汉人民饱受病毒侵扰,生活受到极大的限制。关键时候,薪火营作为“编外雷锋团”的排头兵挺身而出,冲锋在前。20多名编外雷锋团薪火营成员急菜农之所急,帮助收菜、包装,10多万斤的新鲜蔬菜及时驰援武汉。

4.jpg

“作为编外雷锋团薪火营成员,从雷锋团走出来的战士,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百姓分忧解难,为疫区加油助力。”薪火营教导员杜恒介绍,今年郑州水灾,薪火营第一时间组建了百余人的“救援突击队”,分三批奔赴郑州、新乡、卫辉参加救援,切切实实做到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薪火营“战士”的身影。

多年来,薪火营发挥退役军人政治素质好、纪律观念强的特点,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成了基层治理的生力军。参与乡镇“退役军人之家”工作,成立“老兵调解室”,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60余件。成立普法宣传小分队,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尊法、守法、用法,在28个乡镇街区义务普法110余场次,自筹印发《退役军人保障法宣传手册》700多册。

邓州市融媒体中心 李中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