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霜重 敬仲景 爱生命


记者 吴延霞

2019-10-25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千百年来,人们敬重仲景,实际上是个体对生命的关照。这一文化血脉,一直传承至今。今天,张仲景医药文化更是在医圣故里被发扬光大,恩泽世人,照耀千秋。

     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南阳人有个习俗,到医圣祠去拜拜张仲景,摸摸仲景墓四周的羊头,祈祷家人身体安康,远离病痛。日积月累,羊头被老百姓摸出了包浆,油光锃亮。

    这份情感依托来自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寒冷冬日。

    告老还乡的张仲景在白河边看到,因为寒冷,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羊肉加中药材熬制成汤食,舍给穷人治病,那天正是冬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为了纪念张仲景,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张仲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仁心仁术,暖了百姓的心,这份情意足以让受益匪浅的华夏儿女代代相传,永记心间。

      娇耳汤里放的中药材出自南阳巍巍八百里伏牛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南阳这座“天然药库”,蕴藏了2436种中药材。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用药,主要选自南阳地道中药材。今天,“八大宛药”更是名扬天下。

      东汉时期,朝廷腐败,烽烟四起,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广大民众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张仲景济世活人的医术志向。他遍览古迹,结合临症实践,以朴素的阴阳学说为指导,写出了被奉为医经的《伤寒杂病论》。

    “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在医圣祠,这幅由著名学者任应秋教授题写的对联,提出了辩证医学,治国救人的现代辩证关系,这是对仲景文化思想体系的现代化继承和发扬。

     在南阳医圣祠这一精神高地辐射下,南阳人敬仰张仲景,更是用实际行动把仲景医药文化向纵深发展,已经连续举办十三届的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六届仲景论坛。农历正月十八张仲景诞辰大型纪念活动,总是会吸引海内外华夏儿女汇聚医圣祠,缅怀医圣,探讨经方医术。医圣祠博物馆自重建以来,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进行了学术交流,建立了业务关系。

     在南阳,国医大师1名,3所三级中医医院,60家中医医疗机构,每万名居民有中医执业医师7.13人。

     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立了南阳老龄产业研究中心、张仲景健康城,注册养生保健机构120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2万余人。

    今天,依托医圣张仲景,南阳已成为中医圣地,养生之城。

     智汇医圣故里,传承仲景文化,10月28日至10月29日,2019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第三届健康中原高峰论坛暨中国南阳第十四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即将启幕。

      霜露重,秋风杀,万物凋零之日,这场盛会的召开,是纪念张仲景的最好表达,是对生命个体的最温暖关照,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和养生,是冬日里的阳光和温暖。

南阳广播电视台记者 吴延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