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河南林州的红旗渠。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南阳市内乡县桃溪镇桃庄河村66年的变迁,就是红旗渠精神生动感人的实践写照。
从1956年到1978年,4000多名桃庄河儿女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风餐露宿,艰苦鏖战,历时22年建成一段长达15公里的盘山天渠,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吃水、灌溉难题,而且硬是在干河滩上建成了千亩米粮川,开创了“战天斗地、无中生有”的人间奇迹。
1969年和1970年,时任桃庄河大队党总支书记的李士兴,作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代表,分别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得到两位国家领导人肯定的“桃庄河精神”,成为赓续至今的红色血脉,激励着桃庄河改天换地、奔腾不息。
誓把“河山”重安排
桃庄河散居在伏牛山南麓的“九岭十六山,五十三道川,外有一条干河滩”。原来这里土薄石厚水奇缺, “桃庄河是逃荒河,河水没有泪水多,沟穷河干水如油,十年庄稼九不收……”这首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歌谣,就是新中国成立前桃庄河的真实写照。
1956年10月,李士兴当选桃庄河大队党总支书记。作为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共产党员,25岁的李士兴在群众大会上提出了“改天换地,重新安排桃庄河河山”的响亮口号。
1956年11月东沟水库破土动工,拉开了桃庄河人战天斗地的大幕。
今年73岁的桃庄河村民於祥珍回忆说,当时条件极其艰苦,吃住在工地,红薯根本吃不饱,还要准备荆树芽、榆树叶等充饥,冬天也只是一个薄袄系草绳,赤脚踩冰碴。
在那个没有重型机械,没有先进仪器的年代,一个窝头一把镐,一件蓑衣赤双脚,全村老少齐上阵。
1964年,李士兴专程参观了安阳林县修建“红旗渠”的场面,受到极大鼓舞。回村后,继续带领桃庄河人民一锤一钎地干。
要想渠水绕山走,舍得汉淌热血流。22年间,桃庄河村人打通7座山,相继建起了3座水库,沿着大洞山和黄龙山腰修建东西两条总长15千米、宽1米、深1米的盘山天渠,被誉为“小红旗渠”。
岁月悠悠,这条流淌着汗水与泪水的盘山天渠,不仅哺育了伏牛山下的广袤土地,更见证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从1974年开始,桃庄河人无中生有,再次挑战“不可能”,历时5年时间,在干河滩上用双手把一块块石头砌成了长3000米、宽2米、高1.8米的暗渠,出口取名大治坝,把河水引入地下,将河滩周边高铲低平,一车车拉来黄土,硬是在“一条干河滩”上造出1500余亩高产稳产的米粮川,今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仍然受益于此。
战天斗地精神传
林州红旗渠有个青年洞,桃庄河有个青年渡槽,不但名字相近,故事也是惊人的相似。据桃庄河党支部书记李占超介绍,青年渡槽主要由青年人修建,他们把一身胆气、一腔热血毫不犹豫地交付给工程建设。铁姑娘突击排的36名未婚女青年打破旧俗,抡锤上阵,成为奋斗在青年渡槽一线的“铁娘子”。在桃庄河盘山天渠22年建设中,先后有3人牺牲,56人重伤。
桃庄河村民谢红军参与修水库时只有17岁,在山体爆破时眼睛被哑炮崩瞎,但今年73岁的依然不悔,他笑着说:“这是为大多数谋福利。”
22年的前赴后继,让“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化为桃庄河人的精神内核。在随后几十年里,桃庄河人高擎精神大旗,一路栉风沐雨,不断书写新传奇。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刚刚完成奇迹的山村,刚刚喘口气的桃庄河人,没有丝毫犹豫,再次踏上求新求变的新征程。
桃庄河在李士兴带领下,先后创建大理石板材厂、面粉厂、砖窑厂等村办企业。但是建厂之初,因为缺资金、缺经验,再加上市场信息不对称,投资全部变成了债务,砖窑厂被迫腰斩。
1988年,李士兴由于身体原因,桃庄河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便落到了张祖义的肩上。受命于危难之际,他明白,在这场改革的大潮中,还是要拿出桃庄河人敢拼敢闯的精气神,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山区农民“穷不经商”的旧观念,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上任伊始张祖义就请来地质专家摸清家底,探明了四条品质优良的米黄玉大理石矿带,扩大生产规模。继续加强治山整地,冬季农闲时组织全村劳力开山造梯田,分包到户,开辟林果用地近万亩。开辟畜牧业新战场,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重点户,引进新技术,建成11个专业养殖组,养殖大白山羊2.5万只……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桃庄河村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实现了道路组组通。
村民富了,张祖义却是那个最穷的村干部,甚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带病出征。经过多方争取,1998年德国在中国援建扶贫饮水工程花落桃庄河,村里打了两眼170多米的深水井,全村人吃上了安全水,盘山天渠完成了历史使命。
张祖义在任的十年,是桃庄河打下集体经济基础的十年,2000年村集体经济已达1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将近2000元。
在这样一片向好的势头之下,第三任村党总支书记邓云志走马上任,他组织群众利用大理石边角料搞工艺品加工,巅峰时全村从事大理石各产业链的个体工商户达300户,年产值250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
赓续传承绘新篇
时代,总是在曲折中螺旋式上升。正当桃庄河人意气风发大发展时,新的挑战又蓦地到来。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推进,桃庄河村被确定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面对着生态环保的压力,从2016年开始,桃庄河人服从大局、壮士断腕,60多家养殖户和几乎全部的大理石加工企业顺利关停,涉及村民近千人,涉及资金近千万元。
保生态的任务落实了,但支撑桃庄河发展的三驾马车——林果、大理石和养殖,现在只剩下了林果业。在新的困难面前,是自力更生渡难关,还是伸手向上求救援?桃庄河人选择了前者,满含热泪再辟新径。
2018年,李占超当选为桃庄河第四任党支部书记,在维持板栗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以每年500亩的速度发展樱桃林,紧紧抓住本地成熟时间比主产区早15天左右的优势,以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完善以冷库为主的配套设施,增强桃庄河林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村党总支带领原养殖户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从零起步,艰难摸爬……
尽管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但一步都没有白走。近两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李占超带领村民潜心领会新理念、重整旗鼓再出发,蹚出一条以红色旅游带动“万亩板栗基地、万亩大樱桃基地”以红带绿农游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桃庄河是幸福的河,河水荡着欢乐的歌,山清水秀花果香……”采访快要结束时,站在大治坝上,悠扬的民谣荡漾耳畔,只见蓝天之下,群山怀抱,沃野千里。这个全县有名的“经济强村”“林果示范村”正阔步迈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