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墙之隔是邻居,一管污水却成了横亘在两家之间的“心墙”。11月4日,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法院将巡回审判法庭搬到了青华镇杜庄村的村委会,公开审理了一起因排水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案,并邀请青华镇村民代表到场旁听。这场开在家门口的庭审,不仅让村民“零距离”感受法治力量,更成为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基本案情
原告赵某与被告肖某系左右邻居。赵某房屋建造在先,肖某后建房屋地基高出约40公分,两房之间有一尺的狭窄间隙。肖某建房时,在自家厨房外墙开孔,伸出一截约10公分长的水管,日常生活污水经此直接排向两房之间的空隙地。赵某认为,污水长期浸泡和侵蚀,已严重影响其房屋卫生及地基安全,找肖某协商未果,双方不欢而散。后经村委会和派出所组织双方协商解决,肖某当时承诺以后不再往两家中间空隙地排水,但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妥善解决,邻里关系也因此降至冰点。赵某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将厨房污水另行改道排放,并赔偿损失5000元。
庭前调查
这起看似普通的邻里纠纷,却关乎两家人未来的相处与村邻的和谐稳定,若处理不当,必将加深双方积怨,埋下长期隐患。为彻底化解矛盾,潦河法庭庭长杨杰认真梳理案情,第一时间联系双方进行调解,并赶赴现场查看被告房屋的管道设置情况和生活废水排放情况,耐心听取双方陈述,向村委会、派出所等多方了解纠纷的起因经过与双方核心诉求,为最终厘清事实、公正裁判奠定了坚实基础。
庭审现场
国徽在晨光映照下庄严高悬,一声清脆有力的法槌声在巡回法庭现场响起——“现在开庭!”
庭审中,杨杰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双方举证、质证、辩论。“相邻权利有边界,互谅互让是根本。几十年的老邻居,因为一根排水管闹上法庭,实在可惜。这平常,咱们谁家有事儿,不都是靠邻里乡亲你帮一点、我搀一把。你们双方都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平时更要相互帮助、彼此体谅。”法庭调解阶段,杨杰法官将法理春风化雨般融入乡情常理,引导双方重建信任、化解心结,被告当庭表示,经过庭前法官的释法明理,已自行抽出排水管、堵上排水口,今后也不再随意排放生活废水。然而双方当事人对赔偿事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鉴于原告起诉中所指向的妨害状态已经消除,最终法庭判决被告肖某向原告支付补偿款300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庭后普法
巡回审判的现场,既是化解矛盾的“主战场”,也是普法教育的“流动课堂”。庭审结束后,杨杰法官结合《民法典》相邻关系规定,向村民现场释法,“‘远亲不如近邻’,相邻各方应该秉持着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在行使自身权利过程中充分尊重邻居的排水、采光、通行等合法权益,不得因自身行为损害他人权益。而且咱们村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较多,希望大家平时能够多关注,互帮互助才是和和美美的大家庭!”这场“面对面的法治课”,法官用乡音乡情,把法条“翻译”成生活的智慧,为更多村民心中埋下了法治的种子。
银杏树下的巡回审判,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法官俯身倾听的身影,是“司法为民”最朴素的诠释。下一步,卧龙区法院将继续推动审判力量下沉、服务关口前移,让矛盾纠纷消解于田间地头、化解在群众身边,充分发挥巡回审判便民性、高效性、教育性的特点,深入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真正让法治的清泉流淌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马鑫琳 李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