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世界急救日丨气候灾害里,这些急救知识能救命


记者 刘露

2025-09-12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2025 年9月13日是第 26 个世界急救日,主题 “急救与气候变化” 直指一个残酷现实:暴雨、台风、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意外伤亡率正逐年上升。红十字会数据显示,全球 90% 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若现场能及时施救,生存率可提升 2-3 倍。尤其在气候相关灾害中,正确的急救操作往往是生死之间的关键。

暴雨洪涝中的溺水救援:别再做 “控水” 傻事

“每年暴雨季,都会遇到人把溺水者倒过来控水的情况,这其实是在浪费黄金抢救时间。” 南阳市中心医院急诊内科主任许勤华见过太多因错误操作延误的案例。他强调,溺水致死的核心是窒息,而非 “呛水”,肺内水量通常很少,盲目控水会耽误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时机。

正确步骤请记牢:

救援时先确保自身安全,用竹竿、绳索等工具让溺水者抓住,切勿徒手下水(除非专业人员);必须下水时,从背后接近,避免被溺水者紧紧抱住。

上岸后立即判断:轻拍呼喊,无反应且无呼吸(看胸部起伏、听气流声),马上启动 CPR——30 次胸外按压(深度 5-6 厘米,频率 100-120 次 / 分)+2 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

若溺水者有呼吸但意识模糊,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误吸,同时裹上衣物保暖(落水后体温流失快,易引发休克)。 

许勤华主任特别提醒:“哪怕溺水者清醒了,也必须送医。‘继发性溺水’可能在几小时后发作,肺泡水肿会突然导致窒息。”

心脏骤停:4 分钟内,你做的每一下按压都在救命

“气候突变时,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率会上升 30%。” 南阳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常振东主任解释,极端天气带来的气压、温差变化,可能诱发心脏骤停。他在社区培训时发现,很多人知道成人CPR,但操作细节常出错。

关键细节要记准:

判断:拍肩呼喊无反应,摸颈动脉(喉结旁2厘米)5-10 秒,无搏动且无呼吸,立即呼救120并开始 CPR。

按压:双手交叉,用掌根垂直按压胸骨中下段,借上半身力量压,深度 5-6 厘米,频率100-120/分,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开放气道: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及假牙,仰头提颏法(一手按额头,一手托下巴,下颌尖、耳坠连线与地面垂直),若怀疑颈部受伤,改用 “双手提颌法”(托住下巴两侧上提)。

口对口人工呼吸:平静吸气,缓慢吹气,每次持续>1秒,胸廓有起伏。按压/吹气比例  30:2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贴电极片时避开伤口、金属物,按语音提示操作。

“记住,CPR 不是‘尽力就好’,规范操作才能救命。” 常振东主任说,曾有位大爷在菜市场心脏骤停,旁边摊主用学过的 CPR 按压,配合 AED 除颤,硬是把人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动物咬伤:别信 “小伤口不用管”

极端天气下,动物易受惊暴躁,咬伤事件增多。“今年汛期,我们接诊的动物咬伤患者比平时多了近五成。” 南阳市中心医院急诊外科主任张海洋提醒,狂犬病致死率几乎 100%,但很多人觉得 “伤口小,没事”。

正确处理流程:

冲洗:用流动清水 + 肥皂水交替冲伤口深处(至少 15 分钟),别怕疼,要冲掉唾液里的病毒。

消毒:浅伤口用碘伏擦;深伤口先压迫止血,再消毒(别用酒精灌伤口)。

就医:24 小时内必须去!超过 24 小时也要去,医生会调整疫苗方案。流浪动物咬伤、伤口靠近头脸,或动物有异常表现(狂躁、流涎),要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并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同时需要进行破伤风的预防处置。

医生们的呼吁:急救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事情”

“气候变化让意外更难预测,但急救技能能让我们更有底气。” 几位医生不约而同提到,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 10%,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个世界急救日,不妨花点时间:查一下社区的急救培训课,跟着视频练几次海姆立克法,记住家附近 AED 的位置。“急救”不是“会不会”,而是“愿不愿意学”。多一个人掌握,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极端天气或许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 —— 用正确的急救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通讯员 杜怡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