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百家言”:打通村级跨县“断头路”


记者 任明

2022-11-09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城乡路网结构就好比人体的经脉,而“断头路”则是乡村交通之痛。一条条道路是否通畅,既是衡量城乡人居综合环境的标志,也是丈量群众心中幸福指数的标尺。但在乡镇、区县的临界村、镇仍存在“断头路”,“村村通”公路尚未完全贯通,“隔河跑断腿”现象依然存在,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断头路”问题亟待进一步重视并积极加以解决。

据了解,存在“断头路”的主要原因:一是受资金束缚。按照“村村通”标准修建水泥路,目前每公里造价约50万元,这笔资金很难筹措,形成资金投入方面的“难点”。二是受管辖制约。大多“断头路”位于乡镇、区县之间的交界处,涉及不同行政区域,鉴于投入和受益程度容易出现分歧,难以统筹协调,对“最后一公里”多是观望,久而久之形成管理和建设“盲点”。三是受条件限制。少数地方存在溪流、沟渠,需对原有危桥进行改造,或者架设新的桥梁才能通行,建设成本较大。

道路是否通畅,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减少“断头路”的出现,既是地方和相关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检验。因此,地方和相关部门接到反映,发现问题,就应该认真梳理原因,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尽快疏通交通“微循环”。同时应举一反三,在城市规划、交通路网建设等方面,多一些前瞻意识,多一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打通“断头路”,就是打通“民意路”。当生活遇到不便时,群众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反映问题。地方和相关部门应当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建议,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事实上,形成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共同努力,对于推动解决民生问题大有裨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