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阳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带队值班《行风热线》,向市民详细介绍我市防汛工作具体情况。
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我市天气状况总体偏差,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强发态势。当前,我市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汛形势复杂严峻。市应急管理局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坚持严排查、快整改、建机制、强体系、压责任,全面提升防汛应急能力,全力保障我市安全度汛。
加快隐患排查整改 我市下发全市防汛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聚焦全市防汛指挥体系、责任体系、预防体系、工程体系、保障体系等重点环节,大中小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山洪沟、河道险工险段等重点区域,以及地质灾害威胁区、违规建筑、居民住宅等重点部位,组织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排查整治“回头看”工作。
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我市印发《全面排查整治河库“四乱”问题的紧急通知》,结合防汛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对妨碍河道行洪的“四乱”问题和临河临崖临湖临沟工程项目的排查;对有手续、已建成且处于行洪危险区域的建筑物,落实好防汛“叫应”机制,确保紧急时能及时转移避险;对正在申请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坚决予以叫停;对无手续、已建成的建筑,坚决拆除。
加密预警“叫应”频次 我市探索建立“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精细到县;提前6小时、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精细到乡镇。预警发布后,各级防汛指挥部和水利、自然资源、城管、交通、公安、应急等部门第一时间指挥调度,“叫应”“叫醒”重点落雨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责任人,指导相关部门及时做好防汛工作。
加深机制体制建设 自今年6月份起,我市建立响应等级自动触发机制,一旦达到相应雨情等级,由公安、城管部门迅速对中心城区116座桥梁、11处易积水点、7处涵洞隧道实行交通管制;由公安、交通部门对中心城区以外1333座重要桥梁、3956处涵洞隧道及涉水道路等实行交通管制;由水利、公安、交通部门对中心城区以外1627座漫水桥、96条重点山洪沟、19处河道险工险段、517座水库、266条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等实行巡查管控;由交通、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对10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切坡建房、切坡修路等实行巡查管控;由应急、教育、文旅和民政部门分别针对化工企业、学校、景区、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重点场实行管控、转移,最大程度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加强责任链条传导 我市持续探索实施扁平化防汛指挥调度机制,5015名村级防汛责任人全部登记在册,紧急时刻,由县级防汛应急指挥中心直接调度灾害发生地村级防汛负责人、转移避险责任人,确保指令直达一线、快速落地。同时,严格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值守制度,相关责任人全天候保持通讯畅通,一旦有雨情、汛情,第一时间上报,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