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带来的“晾晒难、烘干急”的突出问题,南阳各地抢抓降雨间隙,通过开放村部大院、文化广场、闲置厂房等公共空间作为临时通风摊晾场,多台烘干机昼夜不停作业,守护秋收成果。南阳台记者王雅博、程超、何昱龙、镇平台靳小宁、渠金海、姜冠雅、聂渊博报道:
10月10日,在镇平县晁陂镇齐营村炎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2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正满载运转、往来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履带碾过泥泞的田垄,玉米棒也被快速收割、脱粒,不一会儿收割机收获满仓,驶向路边等候的运粮车。镇平县炎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吴炎哲:“今年种了1200亩玉米,今年因为这个前期干旱,后期雨太多了,需要用这个链轨,我这里长驻链轨有4台,瞅着哪一块干、能收直接都收,收了以后都拉到(有)烘干塔(的合作社)卖。我这里现在还有300亩收一下都完了。”
在此作业的陕西省收割机手杨永平9月20日左右跨区作业到镇平,近几天一直在忙着抢收,杨永平:“我们这个叫履带式收割机,下雨天不影响收割,一个小时作业基本上(有)七八亩地,假如放粮在路边儿的话,一个小时能达到10亩地左右,抛洒率几乎为零。”
在镇平县张林镇街西村铖楷农业合作社作物烘干点,一辆满载玉米的车辆正在卸货,大型烘干机正在对收获的湿玉米粒进行烘干。镇平县张林镇街西村铖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 徐恒:“我们是9月23号开始烘干的,一天烘干湿粮食在二百一二十吨左右,我们五个工人不停地24小时在干,轮流值班。”
面对近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连日来,镇平县党干群齐心,农技、农机、气象等部门联动,机收和人工收获相结合,充分抓住降雨间隙的窗口期,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较量,动员一切力量,抢收秋粮,做到能收一亩是一亩,能抢一分是一分,把因天气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镇平县农技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农技推广研究员 张立军:“寒露已过,离小麦播种还有一段时间,目前主要是抓好秋粮抢收、抢烘、土壤散墒,压茬推进小麦备播。镇平县农业农村局派出11个“三秋生产”技术服务组,近百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进田,精准研判具体田块实际、农作物的状况,分作物、分区域,有序科学推进抢收晾晒。”
据了解,镇平县今年秋作物种植面积104.12万亩,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全县干群共同奋战,已抢收玉米56.9万亩、花生25.4万亩、其它秋作物6.6万亩。
在邓州市十林镇的玉米种植基地,多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经过脱粒、清选后,收获的玉米直接装入路旁等候的大卡车,运往附近的粮食烘干厂。
南阳邓州十林镇某粮食烘干点负责人赵红雷 :厂里有 8台烘干设备,昼夜不停,每天能烘干 600多吨玉米。群众随时可以来卖粮,现金结算。
全市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动态调配晾晒场地和烘干资源,以扎实的举措、高效的服务,全力保障秋粮颗粒归仓。
南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吴全德:“全市共有玉米收割机 9199 台,其中引进履带式玉米收割机 1517 台。全市共有烘干设备 806 台(套),日烘干能力达到 7.8 万吨,并向社会公布烘干中心的具体位置、联系电话、烘干能力等具体信息,便于农户就近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