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全市各地紧紧抓住近期雨停天气窗口,全力推进秋粮抢收烘干,多措并举守护丰收成果。
10月14日上午,在卧龙区潦河镇大陈营村的玉米地里,种植户蔡全来正驾驶履带式收割机穿梭作业。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种了1200多亩玉米,受阴雨天气影响,收割比往年推迟约半个月。“我们现在就抓阴雨天的间歇,有一天好天就赶紧收割,收完当天就烘干入库,尽全力减少损失。”
种植户忙着抢收,收购商同步发力。在潦河镇一家粮食购销商行的烘干塔出料口,干燥玉米粒倾泻而下,工作人员加紧平整归仓。据了解,该粮食购销商行的一个烘干塔24小时连轴运转,日处理湿粮约100多吨。“收的老百姓的玉米水分约40,我们加工到15-16个水分,再联系厂家收购。”
“过两天预报还有降雨,这两天薅花生可以把花生果朝上直立摆放。这样一是加速晾晒、水分流失快,二是遇雨不易存水,能减少出芽风险。”
在卧龙区陆营镇马营村的花生田里,区农业农村局农技师阚清涛正蹲在花生田里,手持带泥花生果现场为大家示范摆放技巧。“这几天天气转晴,群众要及时抢收花生。晾晒充分的,尽快到大型作业点脱粿;田间晾晒不足的,就用花生果朝上放置的小技术,加快水分流失、缩短晾晒时间,把阴雨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从抢收时机、晾晒技巧到脱粿安排,农技专家的田间手把手指导,让农户应对降雨更有底气。马营村种植户马文科:“这两天薅花生就怕下雨,预报未来两天有雨,今天乡农办来指导,心里踏实多了。”
在红泥湾镇小庄村农田里,履带式收割机正在轰鸣作业,有序收割着玉米。面对轮式收割机无法下地的困境,当地种植大户在政府的协调帮助下,有效解决了收割难题。宛城区喜羽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原:“我们每天烘干粮食100吨左右,烘干处理后,经过筛选机色选,然后打包装车,销往全国各地。我们从9月13号开始一直到现在,每天连续运行,5名操作员轮班值守,确保24小时‘人歇机不歇’。”
红泥湾镇今年秋作物面积达13.6万亩。面对不利天气,该镇科学部署,精准施策,全力保障秋收进度。佳格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乔照邦:“我在红泥湾镇种了3000亩地玉米,今年由于受天气影响,阴雨连绵,轮式收割机收割不成玉米,镇政府协调外地履带式收割机为我们种植大户进行收割。”
至目前,红泥湾镇已累计收割玉米9.8万亩,大豆、花生等其他杂粮作物收割工作也在同步加快推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红泥湾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陈丛林:“针对今年天气阴雨的不利影响,红泥湾镇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抢收专班,采取‘机械+人工’的形式,打出‘跨区联动、协同推进’组合拳,依托60余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作业,组织‘助农抢收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群众解决农机调配、道路通行、粮食烘干、销售等问题,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针对连阴雨天气对秋收工作的不利影响,西峡县1042个基层党组织、2万余名党员干部分区分片下沉一线,摸清秋粮种植面积、当前作业进度、农业机械数量和晾晒场地分布等“家底”,引进跨区作业收割机300台、播种机220台套,坚持“人歇机不歇”,昼夜连续作业。田关镇党委副书记王远:我们第一时间吹响“抢收冲锋号”,把助农秋收作为当前首要任务,组织镇村干部、志愿者迅速下沉田间地头,全力帮助村民抢收花生、玉米,确保“颗粒归仓”。
与此同时,该县选派125名农技人员组建8支“三秋”生产指导组,因地制宜分派到16个乡镇,下沉到田间地头现场支招,累计服务2100余人次;针对作业机械无法进入的地块,组织抢收党员突击队、应急抢收服务队及时开展人工抢收帮扶,重点对外出务工户、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实施“一对一”援助,确保应收尽收、不落一户。截至目前,全县秋粮已收获25.77万亩,出动各类烘干设备120余台。西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姬中玉:下一步,西峡县将持续关注天气变化,一边抓抢收进度,一边指导村民做好作物晒、储存工作,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提供作物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全力保障秋收工作顺利完成,守住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
南阳台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