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法院:以法治“组合拳” 筑牢营商环境“压舱石”


记者 李雯琼

2025-08-21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而法治则是这方土壤中最坚实的养分。当区域经济发展驶入高质量赛道,如何以司法力量筑牢营商环境的法治基石,成为摆在法院面前的时代命题。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法院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涉企纠纷化解作为切入点,用一系列掷地有声的举措,在府院联动的大格局中书写了司法护航发展的生动答卷。

 

直面挑战:以系统思维锚定涉企纠纷治理方向

    近两年,内乡法院的审判数据折射出涉企纠纷治理的严峻性。2024年以来审结的2312件涉企纠纷案件中,873件涉案当事人超过3人,占比高达37.75%。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与买卖合同纠纷成为主要导火索,占比分别达13.40%和10.65%。这些案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一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可能牵连数十名债权人,一份买卖合同的违约可能影响上下游产业链的正常运转。若处理不当,不仅会让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造成巨额财产损失,更会动摇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削弱政府公信力。

 

    面对这场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考,内乡法院选择直面挑战、主动破局。内乡法院以《2024年内乡县人民法院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为指引,通过专题会议逐案深入研判涉企纠纷治理路径,梳理出合同不规范、风险意识弱、部门权责交叉等核心症结,确立了预防为先、精准化解、协同发力的工作思路,将涉企涉众纠纷化解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成立由院长牵头的涉企纠纷化解领导小组,向重点部门发送《营商环境工作提示函》压实责任,实现涉企案件全程跟踪监管,为后续治理奠定制度基础。

源头预防:司法建议闭环筑牢风险防线

    “过去我们总觉得,法院的职责就是办案子。但通过这些涉企案件我们发现,很多纠纷其实可以在源头避免。内乡法院民事审判庭张法官的感慨,道出了司法职能延伸的必要性。内乡法院将工作重心从事后解纷转向事前预防,针对银行、物业公司、保险公司等类案高发领域,建立了案件分析 风险提示 司法建议的闭环机制。

 

    2024年,法院共制发涉企司法建议13份,每份均结合案例直指企业管理漏洞并附改进方案。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司法建议得到了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反馈率达100%。县房产中心据此迅速出台《内乡县物业服务管理办法》,明确物业权责,有效减少了物业纠纷的发生。某商业银行采纳法院关于信贷风险防控的建议后,完善了贷前审查机制,同类借款纠纷同比下降了30%。法院的司法建议就像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让我们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该怎么规范。一家接受司法建议的企业负责人说。这种将司法智慧转化为企业治理能力的做法,从源头上降低了纠纷发生率,为企业健康发展撑起了保护伞

精准化解:分类施策畅通解纷通道

    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的纠纷各异,解决方式自然也不能一刀切。内乡法院深谙此道,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创新构建类型调解 + 首案示范机制,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制解纷方案,实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打造涉企纠纷化解的 “快车道

    多元联动激活行业解纷效能。新成立的民企商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驻法院调解室,成为精准化解商事纠纷的重要力量。该调解室吸纳工商联、商会中的资深从业者与法律专家组成调解团队,通过将商会熟悉行业规则的优势与法院的司法专业优势相结合,实现了商会调解 + 司法确认的无缝衔接。截至目前,该调解室累计受理调解案400余件,其中调解成功申请司法确认138件,调解成功当事人和解撤诉24件,成功率38%。

    针对涉电纠纷损害巨大、社会关注度高、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内乡法院联合县供电公司成立涉电纠纷调解工作站,配备电力工程师、职业律师、专职调解员等组成调解员队伍,形成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履行监督闭环流程,探索构建预防-调解-诉讼全链条解纷体系,极大降低了涉电案件诉讼量,有效实现企业效益、群众利益与社会稳定的多方共赢。

    分级服务保障企业运转活力。针对小微企业抗风险弱的特点,开辟审执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最大限度缩短审理周期。某小微企业负责人在拿到判决书后激动地说:没想到法院办案这么快,一个月就解决了我们的货款纠纷,让企业能正常运转下去。涉企执行中秉持善意文明执法理念,动态评估保全措施,灵活变更保全方式,允许企业以等值担保置换被查封生产资料。让企业在纠纷解决过程中能够继续生产经营,避免赢了官司、输了生意的困境。某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仲裁案,问题楼盘监管账户中用于支付甲公司的资金先后被四家公司轮候冻结,无法兑现涉案农民工薪资。法院分别采取两级法院协力破局、府院联动协力解困、审执衔接协力解纷等举措,打破四家公司轮候冻结僵局,为280名农民工兑现526万元薪资,既维护了劳动者权益,又避免了企业因纠纷陷入更大危机。

    科技赋能云庭智审提速降本。创新云庭智审模式,在湍东镇等地设立3个共享法庭,以科技赋能破解企业诉讼堵点。该模式以支部共建为支撑,通过党组织结对、党员驻点服务降低企业诉讼成本40%;借助点单 - 派单 - 接单全流程线上化服务与AI系统提升效率,实现速裁案件当日立、3日开、7日结,审理周期缩短33%;同时建立企业共享法庭白名单,为38家规上企业及215家优质小微企业提供三优先服务,动态评估并上门解决89项难题,推动涉企诉讼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

 

协同发力:构建联动执行共同体

    涉企涉众纠纷往往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单靠法院一家之力难以有效解决。内乡法院积极推动构建府院联动机制,凝聚多方合力,形成了法院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涉企执行共同体。

    三级联动破解跨域难题。强化省、市、县三级府院联动,通过联席会议共商涉企行政争议。支持政府依法、平等保护企业、职工权益,推动构建不逾矩、不疏远的亲清政商关系。某公司员工重大工伤认定案件,因矛盾突出、处理周期长,内乡法院打通省、市、县三级府院联动沟通渠道,实现上下联动与内外协调相结合。通过多次联席会商达成一致意见,让企业从纷争中脱身,重新聚焦生产经营核心任务。

    常态机制夯实协同基础。邀请公安、税务等部门定期参加府院联动会议,共同研判涉企执行难题。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则实现了各部门数据的实时互通,让法院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财产状况、经营信息,为精准执行提供了数据支撑。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集中专项执行,形成打击拒执行为的高压态势。

    某矿业有限公司系列执行案的解决,充分体现了联动机制的威力。该案涉及51名债权人,债权数额高达1亿余元,且背景复杂,信访风险极大。内乡法院第一时间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案情,争取支持。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由13家单位组成的执行专班,300余名干部群众参与配合,保障案涉设备的顺利交付。之后,法院又协同县、乡政府多次召开债权人会议,全程公财产分配过程,缓解了群众的对抗情绪,成功化解了潜在的信访风险。

    “法治营商环境建设不是法院一家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各方协同的大合唱内乡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子国在谈及联动机制时深有感触地说,破解执行难、化解涉企纠纷,关键要打破部门壁垒,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联动上做深做实。就像处理矿业公司系列案时,没有13家单位的协同发力,没有300余名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单靠法院很难啃下这块硬骨头。只有持续以府院联动为纽带,把诉调对接、审判执行等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通过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发力,让司法效能与行政效能同频共振,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清障护航。

 

硕果累累:法治护航经济行稳致远

    付出终有回报。内乡法院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换来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和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2024 年,内乡法院涉企案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92.21%,位居全市前列,这一数据背后,是市场主体对司法公正的认可,更是对营商环境的信心。

    法治环境的优化,直接激发了市场活力。2024年,内乡县新注册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就业形势稳定向好。这些数据印证了内乡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也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营商环境的优化永无止境。当司法的刚性约束与行政的柔性服务形成合力,当预防为先的防线、精准化解的智慧、多方联动的效能织就闭环,便为营商环境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从首案示范破解系列纠纷的点上突破,到府院联动构建治理共同体的面上开花;从司法建议筑牢风险防线的源头防控,到善意执行保障企业运转的精准滴灌,内乡法院以司法实践书写的护航答卷,既是对市场主体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庄严承诺,更是法治精神与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这些探索与实践,既守住了司法公正的底线,又彰显了服务大局的温度,让法律的刚性框架内始终涌动着护航发展的暖流。

    面向未来,内乡法院将继续以司法为民的初心、公正司法的担当,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征程上笃定前行。让法治成为内乡最鲜明的发展标识,让公平正义成为市场主体最坚实的依托,让每一份创业热情都能在法治阳光下尽情绽放,共同托举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愿景。聂传青 郭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