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护林人扎根水源地 用“青春”换青山 护“南水”清如许


记者 刘露

2024-12-12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太子山林场护林员正在巡山

护林员在山上开荒造林

  位于豫鄂交界处的南阳淅川县香花镇的太子山林场,因三面环水、与丹江口水库相邻,成为丹江流入主干渠前的“关键防线”。这片22平方公里的林区,曾是光秃秃的荒山,如今,在三代护林员的守护下,已“蝶变”成为绿意盎然、清水环绕的林海。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自1975年以来,护林队员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守护青山,培育出28000多亩茂密林地,为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守护

  他们在荒山上筑起“绿色堡垒”

  时间回到49年前,当时,太子山林场乱石密布、植被稀少,是一座荒山。1975年10月,18岁的杨俊将来到太子山,成为首批护林员。

  “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1975年,淅川县政府申请建造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后经过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第一批护林队在太子山成立,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背着帆布帐篷、草垫、锅碗赶到这里,用铁锹和镐头,开始在这片荒山造林。”杨俊将说。

  为了把树种活,他们不知用坏了多少把镐、锨;为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他们从山下将一块块石头扛上去,在每棵树苗的根部垒起月牙形围挡……就这样一点点筑起了“绿色堡垒”。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地处“出水口”的太子山林场成为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生态屏障,从那时起,护林队的主要工作开始转变为消除火灾隐患、防止滥砍盗伐等。

  故事

  有人奉献一生 有人收获“森林爱情”

  太子山林场内,有一座名为“秋娃岭”的山岭。

  “‘秋娃’是护林员赵好秋的小名,这座山岭曾是他的护林范围。”太子山林场场长陈博韬说。

  赵好秋是第一代护林员,1975年就来到林场工作。为保护山上的重点抚育林区,防止牛羊啃咬,赵好秋花了3年时间用石头垒起了几公里长的隔离区。

  由于常年巡山,风餐露宿,不到50岁,赵好秋就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肠胃病。2010年9月,58岁的赵好秋病重,于当年去世。

  陈博韬说:“赵好秋在太子山林场做了一辈子护林员,因为林场偏僻,生活艰苦,他一直没有结婚。他在世时,整日与山林中的一草一木为伴,去世后,化作一捧黄土依然守护着太子山。附近居民把他以前居住的山岭称为‘秋娃岭’,以纪念这位平凡的护林员。”

  太子山林场也藏着很多欣喜。

  1980年,已经在太子山林场坚守5年的杨俊将与同村姑娘周国华结婚。随后,周国华也同丈夫一起加入护林员的行列,一同护林40余年。

  陈博韬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太子山林场组建至今,男女护林队员中共结成了22对夫妻。这些护林员把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家,常年吃住在这里,全力守护着一片青绿。“在栽树中产生的爱情,我们都称之为‘绿色的爱情’,或者叫‘森林爱情’。”有护林人员解释道。

  传承

  太子山林场的护林员已经是第三代

  陈博韬是今年6月接受的委派,开始担任太子山林场场长,自此,太子山林场的护林员进入到第三代。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林场有了很大变化,当初的护林茅草房早已经被现代化的设施取代。场区现在拥有两座宿舍楼和一座办公楼,护林员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陈博韬向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表示,现在,林场不但有水泥路能直通六个工区,还陆续迎来了90后、00后的加入。

  在这些年轻人的带动下,目前,太子山林场正在建设智慧巡护平台,搭建互联网络,安装监控设备,实行无人机巡护……太子山林场的绿意盎然,正在变得更加稳固。

  数据显示,这些年来,太子山林场在三代护林员的守护培育下,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现在的92%,活立木蓄积量从2.5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10万立方米以上,共同为南水北调水源区筑起了8000米长的环湖生态屏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