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聚焦南阳】抢!雨歇秋种忙


记者 刘露

2025-11-20 来源:央视网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种植的主要区域,可今年的麦播时节却遭遇了天气的挑战。9月以来的连续阴雨造成区域秋收困难、冬小麦播种推迟。特别是小麦主产区河南的部分地块土壤湿涝、播期推迟了15天左右,引发晚播的连环风险。这种情况下,怎么在不利天气中抢回农时?怎么降低晚播对来年夏粮的影响,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呢?

截至11月18日,河南全省冬小麦已播8116万亩,占预计面积95.5%,麦播工作已基本完成。这样的播种进度,在今年,得来并不容易。

从9月开始到10月下旬,河南遭遇了60多年不遇的连续阴雨。这样的天气给秋收秋播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气象部门统计数据是1961年以来,降雨持续时候最长、降雨量最大、光照时间最少的一年,都是破了历史极值。导致今年河南秋作物收获期推迟、腾茬推迟、整地推迟、播种推迟,小麦大面积晚播。往年河南大约10月上旬大面积播种就开始了,今年10月24日全省麦播才开始,比之前晚了10到15天。”

在河南的南部地区,不少地块土质偏黏性,不易排水,机械无法作业,冬小麦播种一再推迟。事关明年夏粮收成,唐河县的农户们非常着急。

在11月7日这天,唐河县种粮大户乔振群家庭农场的3000多亩地还有六成没有播种冬小麦。

前些天本来要抓紧播种,结果又下了连续三天的阴雨,播种再次推迟。

因为雨水太大,许多地块都长出了青苔,这给播种冬小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这几天,天气终于放晴,唐河县另一家种植户焦强的地里,还有不少秋收时机械留下的深深车辙印和积水。焦强是位种植老把式,凭借多年的经验,他认为如果没准备好,盲目抢播反而会适得其反。

土壤状况是否良好是小麦能否顺利出苗、生长的基础,虽然播种推迟,也必须把握好整地关。针对普遍土地湿涝的情况,河南提出一定要遵守“播期服从墒情、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按照“宁晚勿烂、适墒应变”的理念,根据土壤情况来整地播种。

连续几天的大晴天后,整地时机终于来临。农户们抓紧把地先深翻,然后晾晒几天,才能用旋耕机把土块打碎。

相比前些天的等待,这几天乔振群一下子变得非常忙碌。因为许多农户都要抓紧犁地,乔振群负责的合作社的几台犁地机械非常抢手。

预计到集中犁地可能会面临机械不足的情况,河南当地已经做了预案,整合农机资源,并启用了数字化小程序“农机调度云平台”,可以根据各个地块的情况,实时精准调配农机来满足需求。

为了尽快把地块翻耕完,最大限度减少秋播推迟带来的影响,当地几乎所有的犁地机都在连夜作业,“换人不换马”。

记者看到,有些等不上大型机械或者地块较小的小农户们,也在用自己的手扶拖拉机加紧犁地。而那些土壤湿度过大、暂时不适合翻耕的地块也没闲着,无人机在上空为它们喷洒农药。

要种好种足小麦,不仅要把好整地关,接下来把好播种关也很重要。面对今年的实际情况,河南当地调整方案,提出了“四补一促”的栽培技术。

所谓“四补一促”,就是选用晚播早熟小麦品种,以种补晚;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密度补晚;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质量补晚;科学施足底肥,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弱苗生长。这套有针对性的方案,为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稳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在乔振群家庭农场的农资供应点,这些天来买种子和化肥的村民络绎不绝。前些天县里已经组织种粮大户们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应对晚播用什么种子、怎么种、用什么肥、怎么施肥等。种粮大户们会把这些知识及时告诉来买种子化肥的村民。

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当地还增加了一项措施,就是要给小麦种子裹上一层防病害的涂层,来应对晚播带来的更大可能的病虫害风险。各个种子销售点在出售种子时,就会帮农户们把防病害的涂层拌种好。

记者采访期间,经历了当地从阴雨到放晴的过程。阴雨时大家一边等待一边做各项准备,一放晴就抓紧翻地、耕种,环环相扣,一刻都没有停歇。

虽然阴雨天给秋收秋种都带来了影响,但记者在当地真切感受到,从小农户到种粮大户,大家也都在“抢”抓耕种时机,力争抢回农时。

马湾村的种粮户党国营这几天也在争分夺秒进行播种,他要在两天内把手里的一百多亩地播种完。

雨情是把双刃剑,湿润的土壤也意味着今年的底墒非常足,土壤底墒是指种庄稼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湿度,充足的湿度为作物发芽生长提供良好条件。所以今年即使小麦晚播,来年也可能高产。对明年夏天小麦产量,老乔比较乐观。

除了科学施策,加强对整地、播种各环节的管控,数字技术同样在应对小麦晚播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邓州的智慧农业中心,记者看到,智慧平台正实时监控田地的湿度、温度等情况。

智慧平台还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相应的大模型根据积累的数据,给种植户提供从播种到后续田间管理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

小麦种植专家郭天财认为,如果今年是暖冬,明年小麦丰产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做好播种后的田间管理。

郭天财:“小麦大面积晚播,但是雨水又补充了土壤墒情,河南有句农谚:地湿无晚麦,麦收隔年墒,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这就说明了底墒的重要性。根据我从事小麦研究50年的经验,哪一年的底墒好,第二年往往是丰收年。培育冬天壮苗要抓好春季和后期两个管理的关键时期,这样才能实现小麦的丰产高效。”

据农情调度,截至11月18日,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其中黄淮海近九成半。当前,各地正抢抓农时,有力推进秋冬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落实化肥保供稳价机制。主要化肥企业也保持较高开工水平,保障秋冬种用肥。而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推动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会提高农业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