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南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南阳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定》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市人大常委会、市卫健体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教育局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介绍有关情况。
记者从会上获悉,《南阳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实施,这一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属于全省首例,标志着我市在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填补全省空白 我市首推校园食安法规
我市作为人口和教育大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000多所,在校学生200多万人。尽管在各方努力下,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调研发现,部分学校仍存在监管不到位、食堂管理薄弱等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制定这一法规,属于全省首例。《规定》出台,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健康理念,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链条严管 多主体担责
《规定》从我市实际出发,围绕全程管控、明确职责、压实学校主体责任等方面设置条款,共二十四条,未分章节,主要有以下内容及特点:
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宣传教育,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学校加强日常管理、隐患排查及应急处置;卫生健康、疾控部门负责食源性疾病预防及营养教育等;公安、农业农村等其他相关部门按职责共同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学校供餐单位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在显著位置公示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等信息;采购食品应当遵循安全、平价、健康、营养的原则;贮存食品应当做到通风、分区分类、离墙离地;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营养需求制定食谱,加工时控油限盐、合理烹调。
校外供餐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配送当餐食品,科学确定出餐和送餐时间;贮存、运输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符合温度湿度要求,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存混运。中小学校、幼儿园供餐单位每餐次每种食品成品须留样,在专用冷藏设备中存放48小时以上。明确学校供餐单位禁止采购、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
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定期对学校供餐单位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开展检查,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建立监管档案。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应当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定期抽查检测并反馈结果。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需建设统一平台,实现全链条可追溯管理,提供线上采购、智能验收、经费监管、视频监控、线上检查及家长监督等服务。
结合我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根据上位法和参照有关部门规章,设置了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有关罚则,以增强法规刚性约束。
如何抓落实,听听各部门咋说
教育部门: 压实“四级责任”,织密监管网
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为直接责任人、业务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食品安全员为具体责任人的四级责任体系,要求校长亲自部署工作、检查食堂。同时指导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并加强培训,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
主动联动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会商、定期督查等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提升“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与在线率,确保学校食堂全接入“舌尖安全网”,并推动供餐学校建立家长膳食监督委员会,落实陪餐监督制度,构建部门、社会、家校齐抓共管格局。
指导学校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联合多部门通过定期检查与随机巡查,聚焦食材采购、加工等关键环节明察暗访。深化信息化监管,推广校园餐饮阳光平台,目前千余所公办学校已纳入监管,后续将推动民办学校、校外配餐公司纳入,实现全链条可追溯,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市场监管部门: “严管+智慧”,双管齐下
组织执法人员专题培训,督促学校及供餐单位培训考核相关人员,推动《规定》入脑入心,指导学校健全制度、明确职责,提升自查与应急处置能力。
将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纳入重点监管,联合教育等部门每学期开展联合双随机抽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落实“处罚到人”,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
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提质扩面,依托校园餐饮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监管,推动学校开展食品快检,重点筛查高风险食品,及时公示信息。
督促学校落实陪餐制,鼓励家长参与监督,组织相关活动,畅通12315渠道,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满意度调查,凝聚监督合力,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市卫健体委: 聚焦“营养+健康”,守牢安全底线
在卧龙区、宛城区开展学生餐专项监测,在6个营养改善计划县推进农村学生营养监测并做膳食指导;推动学生餐营养指南落地,借“全民营养周”等开展科普,加强营养指导员培训;实施学生常见病监测干预,针对性解决近视、肥胖等问题。
组织疾控机构定期采样检测,关键阶段查菌落总数等指标,确保符合国标;将学校饮用水卫生纳入年度“双随机、一公开”重点,检查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等,推动供水管理规范。
执行五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每学期至少1次、全年不少于2次联合检查;系统开展自查自纠,建立市级问题台账清单化督办,对典型案例专项督办,保障校园食品安全。